吴虞宜之辨

溯光
发布于 2025-03-13 / 75 阅读
3
0

吴虞宜之辨

点击:本文对应视频的b站链接

我们熟知的吴国从何而来,那个使一块土地永久地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古国,源流究竟在哪。

江南吴国、中原诸夏双重认证的建国叙事

先快速梳理一下传世文献中的吴国历史:周太王时,太伯、仲雍兄弟二人迁徙建立吴国。吴国传至国君周章时武王剪商成功,此时吴国已到达江南定居。武王分封周章为吴侯,封周章弟虞仲为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虞公。

若暂不考虑关于吴国始封地、迁徙路线,以及最终到达江东地区环太湖平原的时间等细节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而且我们还可以脑补:周公家族一支在畿外为鲁侯;一支在畿内为公卿兼采邑主;召公家族一支在畿外为燕侯,一支在畿内为公卿兼采邑主;那么仲雍家族一支在东南稳定边疆,侯于吴,一支在畿内为虞公在采邑内享受优渥生活,同时担任中央官职行使政治权利,似乎没有比这更合理的逻辑了。

考古发现又一次修正历史

1954年 江苏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一件青铜簋,铭文现存约120余字,主要内容为周康王册封虞侯夨为宜侯,并赐土地、人口、礼器。很多学者提出,这个传世文献中从未记载的宜国,才是后来出现在史书中的吴国,不是南方的吴国发展出山西的虞国,而是山西的虞国发展出南方的吴国。

大胆假设

我们先假设传世文献的记载正确。太伯仲雍不断迁徙,最终到达苏锡常平原。传至周章时,武王命周章侯于吴,调虞仲去中央工作。工资就是今山西平陆一带采邑的公田收入,当然,要有一定比例上交中央财政。至于平陆一带的地方管理工作,就是虞仲为周天子的义务劳动了。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这一义务逐渐转变为畿内诸侯的权利。关于东周初期郑国、西虢的尾大不掉,苏国、南阳诸采邑的产权纠纷,以及周天子与郑国、晋国的产权交割,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当然,虞公还有一笔灰色收入,虞地的山林川泽产出,国人们去渔猎采集一些,剩下的就是采邑主的了。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国人作为个体在缺乏金属生产工具的情况下,是无法获得较高产出的。而采邑主通过周天子授予的行政权力,组织异姓国人,通过宗法制赋予的宗族族长权力,胁迫同性国人,并动用地方的一切生产资料以祭祀、平叛、军事演练、集体狩猎等方式,可在山林川泽中进行大规模的变相生产活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且渔猎采集外,若山中发现矿产,具有开采能力的只能是采邑主。那要是周天子想地税改国税怎么办,那就煽动、胁迫国人们去赶走周天子,太史寮的公卿们也是采邑主,谁是谁非他们会记载清楚的。

经营右翼

江山如画,岁月如梭。虞仲家族的采邑主生活就这么过着,为何突然就要回江东老家呢。剪商之后,经过周公平三监,征东夷,并第二次大分封。包括将文王、武王分封的畿内宗伯,迁封到东方为畿外诸侯,镇压当地东夷,东夷已经大势已去。但东南方向的徐淮夷威胁逐渐增大。现在,各位卿士们,你要为周天子制定出一个百年国策,彻底消除徐淮夷的威胁,你将从何入手呢?

剪商之后的情况是,以宗周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为战略后方,以成周为中心的中原为中军,以齐、鲁为中心的东方诸侯相当于左翼。若此时有一只触手能够深入东南,与中军和左翼配合钳制徐淮夷,并阻挡其向长江以南发展扩大战略纵深,徐淮夷很可能会在外部压力下逐渐陷入被动。

小心求证 代入法

现在,周天子已经同意经营东南、断徐淮夷左臂的国策。各位卿士们,具体计划中你选择的建国目的地在哪呢?按我们前面的假设,南方已经有一个吴国了,且无论它是何时迁徙到苏锡常地区的,也已经立国多年,有一定的实力。若把虞侯夨的新封国放在大江南岸,确实能够集中力量阻挡徐淮夷。但要这样直接加强吴国的实力就行了,何苦把已经从南方调到中央的虞侯家族再派回去。

后世的解放战争中,大连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隔海相望。大连通过海运向山东解放区输送炮弹,山东解放区的伤员和家属可以撤退到大连去。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之所以能在敌援军到位之前全歼74师,大连输送的10万发炮弹起了很大作用。同理,宜国若把新封国放在江北,更便于监视徐淮夷,并增加武装威慑力,方便袭扰对方。有吴国在江南为后盾,进可以为江北提供物资和兵员,退可以直接渡江撤到有吴国接应的南岸,以天堑阻敌。且把宜国放在江南吴国的目标扩张区内,很容易产生内部矛盾影响国策执行。

那为什么最终宜国在江南的镇江丹徒立国了呢、很可能是此时江东地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吴国,宜国建立的初衷就是要发展出一个吴国那样的国家来。由此可见前面对传世文献正确的假设,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孤悬江北,没有江南支持的一个小据点在淮夷的袭扰下,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进行不了。更别提背靠大江死地,抵挡淮夷的重兵围攻了。所以宜国只能放在江南。

第二种假设

由前面推理,与传世文献相反,很可能太伯仲雍所建立的吴国是山西平陆的北虞,传至宜侯夨时迁封至江东地区,并最终发展出吴国, “虞 (宜侯)、夨、吴”三字相通。

那么,这个远程迁徙建国的计划具有可执行性么?

首先。从齐、鲁、曹、宋、陈、蔡、息等面向徐淮夷的各战略区出发,穿越千里淮泛区,沿途密布河道水网,湿地沼泽,又有淮夷诸部围追堵截。到达大江北岸后还要想办法渡江,如果迟迟不能搜集或建造出足够船只,就会有被追兵寻机歼灭的危险。渡江之后,在没有接应的情况下等于主动进入了各种越人的包围圈。

其次。从地缘上看,此次徙封不可能在行军队伍后面拖着一条补给线,只能是长征式的,所有补给随队携带,不足的沿途解决。且还要携带用于生根发芽的生产资料,以及农业、畜牧、渔猎采集的产出进入良性循环之前的生活物资。所以迁徙人数不可能太多。我们看一下宜侯夨簋的铭文,由于当年出土时当地村民想敲碎看看是不是金器,宜侯夨簋这几个表示人口数量的重要文字被损坏了。但基本可以推测出来,封给宜国的各阶层人口总数大致在数千口左右。此外,对比赐予宜侯的礼器等级差距,以及没有赐予宜国剪商过程中的重量级战利品,可以看出宜国的规格不是大国。且周人本身人口基数小,武王、成王两次大分封又在整个北方地区摊大饼,王機地区已经非常空虚,能分给宜侯夨的人口有限。那么,如此弱小的力量孤军深入江南,与中原物资通道不通,能保持通信通道畅通就不错了,这种战略决策逻辑上可行么?

首先说人口。其实数千人已经很多了,要知道后世成吉思汗分封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幅员数百万平方公里,封给两个兀鲁斯的蒙古人口也不过几个千户。

其次看风险系数。此次宜国徙封更类似于后世游牧民族远征或迁徙前的战略侦查,能扎下根来等待后续大动作最好,若生存不下去可以撤回中原去。甚至这几千人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不可惜,后世秦人的大宗不也是为西戎所灭,小宗继续接班么。周人能够崛起,剪商成功,横扫天下,从历代周王到诸侯、国人是敢于牺牲和豪赌的,失败了从头再来。成功了就周原变天下,周原外围小地主变诸侯,普通平民变国人。前面说太伯仲雍之后的封国,周天子竟然吝惜一两件重量级战利品很有可能是周王室担心圣物会陷于敌手,或者宜国到了最后时刻宜侯会不得不销毁圣物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是为方便大家有个直观的感觉,基于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条件进行的推理,不代表up观点。

虞侯稽首曰:"臣闻徙封之土,僻在荒服,环以淮夷、百越,其势如累卵,惟王察之。"

王抚剑而叱曰:"昔者燕侯就国,北有箕子之朝鲜,殷裔之宗邦,胁其背;东临河济之泛,齐师难赴;南恃邢卫之隘,道阻且长;西阻戎狄之险,寇抄无常。然燕侯披荆棘,立宗庙,安黎庶,守屏藩。燕侯能为,虞侯独不能为乎?"

虞侯复拜曰:"鲁据膏腴,左岱右济,四塞之固......"

王振袂截之曰:"鲁之父周公旦,夙夜在公,胙土命氏,已承其责矣。今汝叨居元祀,岂无股肱之任乎?

"虞侯乃顿首受命,东行就国。

宜国的结局

迁封到江南的宜国最后发展为吴国成为霸主了么?如果后来的春秋时期吴国是之前的宜国,有以下疑点:

首先。吴国在北方的同宗虞国可是晋国假途灭虢灭掉的,春秋时晋国派申公巫臣与吴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晋国灭虞仅二世,吴国心里毫无障碍地与晋国合作,不担心晋国再来一次假途灭楚么?

其次。后来季札周游列国,也去过晋国。在与晋国诸卿的交往中,在各国表现知识渊博的季札没有提及虞国只言片语。也没有寻访一下虞国的遗老遗少。就好似世界上从未有过虞国这个国家一样。

再次。吴王夫差黄池会盟诸侯时,并没有提及虞国以加强吴国的姬姓正统性认证。

由此可推知:宜国应在受封后的某一时刻为吴国所灭。之后吴国冒用了宜国后来的国号吴(虞、吴、夨三字相通),同时冒用了宜国的姬姓血统,我们从此开始称其为吴国。其征伐周边的越人、淮夷,打通与中原诸夏的联系。诸夏中某些国家出于利益、武力压力等原因,默认了吴国的建国传说。而由于未知原因,只有这些国家的史书流传到后世。

最后的时刻

宜国是何时被冒名顶替的呢?吴国和宜国之间有一个奄(淹)国,由C14确认奄(淹)国灭亡的时间大致在西周晚期。吴国灭亡淹国后应该就开始了灭亡宜国的准备。宜国应该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灭亡。后来晋国灭掉了北方的宜国同宗虞国。所以再后来晋国与吴国成为合作伙伴时并无互信问题,因为大家一起分过脏嘛。 

春秋剪辑师

吴国灭宜国后是如何编写自己的建国叙事的呢?先把吴国、宜国的历史互换,把太伯仲雍从山西人改为江苏人,然后从太伯仲雍的世系中选一点向后剪辑掉,再把自己真正的开创基业的先君粘贴上去。从哪一点下手的呢?我们看吴国世系:从太伯到周章的先君名字都是诸夏风格的,从熊遂开始明显是吴越风格。

结语

以上一切都是推断,只有期待以后的考古发现,到底在江苏还是山西发现太伯到周章的青铜器铭文,才会使我们的讨论尘埃落定。更期待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有机会补全周章以后的世系,补全熊遂以前的世系。

大家也看到了,除了先秦迷雾,up还将制作抗战炮兵史话系列。一是出于up的兴趣,二是先秦历史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实在太费脑细胞了,还是两个题材交替制作好一些。本视频吴虞宜上演精彩史诗的江东和华北大地上,他们的子孙将在千年之后上演一部新的史诗——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我是喜欢历史的溯光,想把平时感兴趣的、好不容易花时间弄清楚的问题,制作成视频与大家分享。下个视频《抗战炮兵史话——战前家底》见。


评论